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纸,历经千年传承,如今仍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为探寻宣纸的制作工艺、销售模式、市场需求以及宣纸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UG环球360官方网站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2019年7月15日赴宣纸的发源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进行宣纸产业链的创新发展调研。团队先后前往李园村、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文化园、宣纸博物馆及泾县文化馆了解相关情况。
为调研宣纸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情况,实践团队前往“安徽首个淘宝村”——李园村走访调研。李园村全村开网店百余家,靠宣纸产业拉动经济。团队成员走访了各家小作坊,了解到李园村主要制作的是书画纸以及深加工后的宣纸,很多村民将加工好的宣纸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批发或零售。许多村民都表示,宣纸产业给当地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7月16日,实践团队前往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文化园及宣纸博物馆了解宣纸的制作和销售情况。泾县宣纸厂是宣纸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宣纸生产基地。在这里团队成员参观了捞纸、晒纸、剪纸三种工艺,并了解了车间工人的日常工作情况。宣纸厂办公室的负责人详细地介绍了集团的发展状况及宣纸的销售情况。离开宣纸厂,实践团队立即前往中国宣纸文化园。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了碓皮、切皮、踏料等宣纸制作工序,浏览了许多用宣纸而作的书画,学习了宣纸制作的相关知识。在园区里,团队成员有幸采访了“大国工匠”——宣纸捞纸大师周东红老师。周东红老师讲述了他从学徒到大师的成长经历,从接触捞纸工艺到成为一代名匠,在这期间周老师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工作车间里起早贪黑地练习,将“一深二浅”的口诀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周东红老师的捞纸技艺,看似简单,但其中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回忆起自己从1989年开始单独掌帘,到如今已是一名技艺娴熟的师傅,周老师一脸自豪。作为手工宣纸的传承人,周老师肩负起了这一份责任,谈及未来,周老师希望将这一份责任传递给年轻的一代。年轻一代应当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实践的最后一天,团队前往泾县文化馆了解宣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主任潘清云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并接受了采访。采访了解到,宣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国家级传承人有2位,省级5位。泾县县委、县政府从2002年6月起出台了多部有关宣纸保护规划的政策,2005年11月宣纸协会成立,2006年创办刊物《中国宣纸》。潘主任骄傲地说道,泾县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只有在泾县,才能做出好宣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宣纸文化的渗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居民在生活中乐于用书画、茶道和戏曲陶冶情操。宣纸产业对当地的经济拉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数据显示,泾县现有宣纸作坊100个,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在宣纸文化的传承方面,潘主任表示,只要有书画的繁荣,宣纸传承就不会断。近几年文旅结合和非遗进校园的项目都做得很好,相信宣纸产业一定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出发前往宣纸一条街——绿宝街对宣纸商家进行问卷调查。成员了解到,宣纸一条街上的很多宣纸店都有自家工厂,且比起实体店销售,更多的是靠电商销售。宣纸产业发展越来越快,使得更多人从事宣纸销售,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但是宣纸产业确实对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书画文化也通过宣纸这一载体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通过三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收获了许多,不仅了解了宣纸的制作工艺和销售模式,还了解到宣纸产业对泾县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团队成员也对宣纸这一传统文化产物产生了敬意与自豪感。大家意识到,还有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传承发扬以及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此作出贡献。